> 频道 >

成都大运会:当动感之城向世界开放

时间:2023-08-12 01:31:51       来源:腾讯网

· 这是第5339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7月28日至8月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举行。


(相关资料图)

此时的成都,堪称中国和世界的动感之城。不仅世界各地的大学生运动员们展示着运动之美,整座城市也洋溢着浓浓的动感气息,青春无敌的活力气息在这座城市流淌。

一场场活力四射的火炬传递,已经点燃了人们的热情;一座座焕然一新的大运会场馆,迎接全世界宾朋;一次次丰富多彩的世界青年交流活动,吸引着更多年轻人的目光。

从成功申办到胜利召开,历时五年,成都给了大运会最美的时间。大运会为成都带来了什么?成都又为大运会定义了什么?这是大运会之后,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重新定义城市的繁荣

在众多历史悠久而当下灿烂的中国名城中,也许成都市是把文化传统与现代潮流、经济活力与市民幸福结合得最好的之一。

从金沙遗址到三国蜀地,从都江堰到杜甫草堂,从熊猫故乡到火锅之城,从锦江夜游到动漫名城,成都既有挖不完的历史宝藏,更有年轻人追捧的潮流范和幸福感。

什么是城市的繁荣与城市人的幸福?在成都,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

自2018年成功申办大运会以来,成都在城市建设、文艺、体育等各个方面发力。大运会同样让成都焕然一新,成为成都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展示窗口。

中规院发布的《2022中国城市繁荣活力评估报告》显示,成都在“城市活力评估”中名列第二名,超越广州、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

为了迎接大运会,成都2021年全面建成49个场馆,所有场馆既是为了服务大运会,更是为了服务民生。成都通过“场馆惠民、体育惠民、文化惠民、环境惠民”,推动着大运会走进寻常市民的生活。2022年,全市大运场馆对外开放时长7.63万个小时,免费或低收费开放509.48万人次,累计举办各类赛事727项,成都市民享受到了体育发展的福利。

在赛事场馆之外,成都同样关注城市的人文环境建设,着力构建完善“15分钟健身圈”。今年成都还将继续利用公园绿地、城市剩余空间、“金角银边”,打造50个体育消费新场景、100个社区运动角和200个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

如今,公园已融入成都市民日常生活中:早上公园跑步,周末在公园观展、看比赛、运动、露营……身处公园城市,人人参与其中,人人享受其中,健康幸福感与日俱增。

更多的城市建设,如社区改造,商圈升级等,都将大运会融入了城市发展之中。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道:“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天线和旗杆上。正是这些或厚重或轻盈的痕迹,构成了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也满足了我们对理想城市的想象。”

体育馆、公园、休闲馆,这些城市的“大运痕迹”等构成了成都独特的气质,也是成都对城市发展的重新定义。

| 东安湖体育公园 蒋人可/摄

搭建全球青年交流桥梁

重新定义发展之外,成都大运会还定义了青春、团结与友谊。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是规模仅次于奥运会的综合性世界运动会,办赛规模大、参与人数多,素有“小奥运”之称。

中国与大运会的渊源历史悠久。1959年,第一届大运会在意大利都灵举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985名运动员参加,中国派出4名选手参赛,1977年中国正式派出体育代表团参加保加利亚索菲亚大运会,从此以后中国没有缺席任何一届大运会。在2001年和2011年,北京和深圳分别承办了第21届和第26届夏季大运会。

今年,来自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名青年运动员此次相聚成都,共赴一场盛大的“青春之约”。

成都大运会,为全球青年架起一座传递希望的桥梁,以团结姿态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

“国际大体联将每届大运会和冬季大运会作为全球最盛大、最广泛、最多样、最具影响力的青年交流盛会,为全球青年搭建最出色的国际交流舞台”,成都大运会博物馆专家顾问宋秀平说。

本着这一理念,成都大运会期间除了体育赛事,国际大体联还会组织丰富的活动,为全球青年搭建多元、平等的对话平台,为他们提供一个在合作与竞争的环境中,与来自世界各地学生互动的机会。

成都大运会赛事期间,还举行了成都国际大体联世界学术大会,并发布了《成都宣言》,呼吁世界各国立足大学体育,凝聚世界青年共识,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此外,成都大运村每天都会推出系列文化活动,包括公园城市主题艺术展、非遗文化体验等,带领世界青年零距离感受最地道的中国文化。大运村还设置了文化市集,来自全球各地的运动员还能欣赏工艺精巧的新津绳编,或者到击鼓、投壶等体验区一试身手……大运会让年轻的运动员们领略到五千年中华文明在崭新时代中迸发的青春朝气。

|成都大运会精彩瞬间掠影

全面赋能城市发展

“成都成就梦想”——透过成都大运会这扇窗口,我们看到了大运会赛事不仅能促进交流,重大体育赛事也成为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

赛事与城市,从来都是相互成就的。

无论是通过大规模投资拉动城市经济增长,还是扩大城市影响力、推进城市体育文化建设,体育赛事对城市的经济、产业、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国内外不少城市利用举办体育赛事的契机,为城市发展翻开崭新篇章。

从北京奥运会、深圳大运会到波士顿马拉松,再到现在成都大运会,都是如此。

2008年北京为世界奉献一场无与伦比的奥运赛事,城市基础设施大幅提升,2022年与张家口共同举办冬奥会,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

2011年深圳大运会运用赛事红利推动深圳湾新城开发建设,极大地提升了深圳湾经济、人口承载力,使深圳湾快速崛起为国际化的城市新中心。

始于1897年的波士顿马拉松是最古老的城市马拉松赛,至今已经举办了120届。鉴于其悠久的历史与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跑者们将站在波士顿马拉松的赛道上视作是一场朝圣之旅。

成都成功申办大运会后,坚持以赛谋城、以赛营城,打造赛事之都。从2018年起,成都把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作为城市建设目标之一。2021年12月,成都发布《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成都将建成世界赛事名城。

近几年,成都接连获得国际重大赛事举办权,如2024年羽毛球汤尤杯和2025年世界运动会,每一次世界级赛事都是一次锻炼和积淀,也助力成都在赛事之都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重大国际赛事也反哺成都,体育场馆、环城绿道,更全更好的休闲新场景不断涌现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后优化提升了城市颜值,“好处远不止当下”。

成都的赛事经济与体育产业也蓬勃发展。近3年成都累计签约重大体育产业项目115个,金额超870亿元。2022年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值达1005亿元、增加值达385亿元。

体育产业是一个“正外部性”很强的产业,兼具社会公益属性与商业属性。以赛营城的成都,让我们看到了体育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

“后大运时代”,成都的故事如何续写?

“后大运时代”,成都如何让体育之风继续造福城市,依然值得关注。

我们从产业与民生两个角度分析。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推进体育与娱乐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体育消费需求释放,继而推动体育旅游业发展,形成“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居民消费”闭环。

成都的体育基础好,但要实现产业化发展,未来需要在连续举办系列国际赛事的同时,打造本土体育赛事品牌,同时利用短期财政补贴等手段培育民众长期体育习惯,实现赛事持续的经济效应。

仲量联行中国区零售地产及消费研究负责人朱建辉认为,成都正积极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依托大型国际赛事而起的赛事经济是创建之路中的重要抓手。在消费端,全民运动、健康意识的培育正重塑消费市场新趋势,成为消费市场结构性复苏的亮点。

再往前一步就是合作办赛,增强区域联动。成渝两地位置相邻、经济相融、基础设施网络化程度深,体育产业联动具备坚实基础,在成渝经济圈加持下,双城经济圈联动能为成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市场空间。

今年7月,成都提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得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其中体育消费就是大头。从去年数据看,成都市体育消费总规模提升至578.6亿元,较2018年增长44.5%,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这说明成都未来在持续挖掘体育消费上有巨大的潜力。

从民生的角度看,“后大运时代”如何让体育产业更好地惠及民生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话题。

随着大运会的成功举办,“运动+文旅”更成为成都消费的新风口,成都多公园、多绿道,又开放了多地体育场馆惠民,绿色运动蔚然成风。大运会之后,如何让运动之风不停歇呢?

从世界体育名城的打造经验看,让体育融入生活是保持一个城市旺盛地体育发展潜力的重要方式。波士顿的马拉松传统、巴塞罗那的足球、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都是民众与体育基因的结合。

好消息是,成都的体育人口正在爆发式地增长。成都结合本地特色,率先在全国提出了“生活体育”的理念。“生活体育”比全民健身更普惠,是把体育完全融入日常生活中去,挖掘碎片化闲暇时间,重视以家庭为核心的体育业态的塑造,让体育融入生活,融入家庭,这是体育的最高境界和理想。

当天府绿道上,市民与游客们租一辆自行车,沿绿道骑行,用一天绕行一圈;或是在沿途的公园歇脚,就地来一次户外露营,生活、旅游与体育交互融合,一座城市的体育精神也就慢慢形成。

我们相信,未来“生活体育”激发出来的全民体育热情,有望推动成都培育像波士顿、巴塞罗那那样的体育传统,这可能是大运会留给这座城市最重要的财富。

「 图片 | 视觉中国 」

标签:

消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