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国庆期间,广铁集团在各大车站与奔驰的列车上,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我的铁路风景”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如同一幅徐徐铺展的秋日长卷,将文旅体验与出行记忆细细编织,绘就出一幅超越运输本身的人文新图景。细细品来,其意义远不止于节日点缀,更在三个层面展现了深刻的时代内涵。
其一,是空间功能的升华:从“出行枢纽”到“人文驿站”。长期以来,车站与列车在公众认知中,多是嘈杂而高效的“过渡空间”。但这个假期,场景已然焕新:广州南站的快闪表演引来旅客驻足合唱,益阳南站的月饼与热茶传递着中秋暖意,G566次列车上的诗词接龙与花灯制作更让车厢变为文化沙龙。广铁集团正是利用这些旅客必经的“高流量”场景,主动植入文化内容,将单纯的等待与通行时间,转化为充满温情与文化滋养的沉浸体验。这标志着铁路服务正从保障物理位移的“行得通”,向满足精神需求的“行得好”跨越,让旅途本身成为目的地体验的有机延伸。
其二,是文化传承的活化:从“静态展示”到“流动风景”。这一系列文化活动,成功构筑起一道贯穿旅途的流动文化线。在棋子湾站,“山海黎乡”的非遗文化自然地融入旅客行程;在衡阳东站,糖画、棉花糖等传统技艺与现代高铁站相映成趣;飞驰的G70次列车上,红灯笼与剪纸将车厢装点成移动的文化展厅。这些尝试,既精准把握了传统文化的内核,又巧妙契合了现代旅途快节奏、片段化的特性,创造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沉浸体验。这不仅丰富了旅客的旅途生活,更为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传播,开辟了一条“在路上”的新路径。
其三,是情感共鸣的联结:从“个人旅程”到“家国同频”。最深层的意义,在于这些活动实现了情感层面的“软连接”。广州南站与娄底站内,旅客与铁路职工共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声嘹亮;深圳北站,小小的国旗在手中挥舞,汇成一片红色海洋。当无数陌生的个体在同一时刻为祖国祝福,个人的“小团圆”便与国家的“大庆祝”同频共振。这种源于共同体验的情感凝聚,让宏大的家国叙事变得可感可触,在旅途中悄然升华了集体记忆,铸就了更为深沉稳固的社会共识与文化自信。
当铁路注入人文关怀,冰冷的钢轨便延伸出温暖的风景。这正是“我的铁路风景”最为动人的价值所在——最美的风景,不只在车窗外的锦绣河山,更在旅途之中每一次用心的营造、每一次真诚的互动所带来的心灵触动与温暖传递。(李仕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