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最近跟我说一件事,听完真的让人哭笑不得。
你们见过有“偶像包袱”的孩子吗?
闺蜜家的孩子就是,别的孩子都喜欢睡懒觉,她家孩子就雷打不动地准时起床,争取作为班里每天第一个到学校的孩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老师家长一夸他就动力十足,每天在幼儿园,他要听老师话,做上课最积极,最快入睡的孩子,同学之间打闹他还要当调停员,美滋滋维持自己"完美"的形象。
看到这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以为我闺蜜在凡尔赛了,多省事听话的完美孩子啊~
可“偶像包袱”的副作用马上就来了。
最近他儿子突然间十分抵触去自己十分喜欢的绘画班。
细问之下才知道,绘画班新来一个小朋友从小就有绘画基础,经常被老师当众表扬,闺蜜儿子一直以来在班里维持的“最会画画”的人设一下子崩塌了。
我们之前老是在讨论不要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大家也都明白这是不对的,可我们很少注意到:
一味给孩子营造太过“正确”的环境,对孩子而言不一定是件好事。
让孩子接受真实的自己
在互联网冲浪这么多年,大家多多少少都能明白一个规律——
造神的下一步,就是毁神。
被宅男捧为女神的央视记者王冰冰,因为被挖出真假不明的离异身份,一夜之间网上各种黑料横飞。
前一秒被众星捧月的易烊千玺,后一秒因为“编制风波”被千夫所指。
还有各种惨烈的“偶像塌房现场”历历在目。当然有些的确是道德有严重的瑕疵,但究其更深层的原因,是经纪公司给他们安排的人设太过于正向且单一,忽略了人是丰富且复杂的个体,长期“扮演”一个只允许自己正向的角色,总有一天会“演不下去”导致“翻车”。
放在孩子身上,也是一样道理。
我们会为了让孩子把事情做好,习惯性用“这么做才是好孩子”之类的方式去激励他们。
对于尚处在三观塑造期的孩子来说,为了得到我们的表扬,他们会主动背上好孩子的“偶像包袱”,时间一长就容易拒绝真正的自己。
想起之前小小包多多少少也有点“偶像包袱”,在班里表现一直在上游,偶尔几次表现差了就开始抵触上学,觉得“丢人”。
这件事让我一下子惊醒,“偶像包袱”过重容易提高别人的期待值,一旦做得不好就会被挑剔,也会导致孩子能力不足时否定自己。
这让我想到之前B站有个博主G姐分享了自己一个非常优秀的学长,因为大一失恋受挫自杀的故事。
往往是这种从小优秀到大的孩子,最接受不了挫折和打击。
他们有的成功挣脱“好孩子”的偶像包袱,变成豆瓣“985废物小组”里躺平的年轻人,那些挣脱不出来的,生命中遇到一点瑕疵后就只有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条路了...
看完这个视频,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难道我们真的希望孩子当一个完美而脆弱的偶像吗?
我不希望,比起外在的优秀,我更希望他过得肆意自在、心脏强大。
如何让孩子放下“偶像包袱”
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
对于这类偶像包袱有点重的孩子,如何让他们卸下包袱呢?我能想到的,就是除非原则性问题,尽量避免用我们的评价去干扰孩子的行为。
特别是对小小包这种特别敏感的孩子来说,我发现他平时不管在家多喜欢敲鼓,一旦家里有别人夸他敲得好,他就开始紧张更容易敲错。
你说我让孩子我让孩子学敲鼓是为了他有一天成为顶级大师吗?还真不是,我只是希望他有至少一个爱好傍身,陪他度过漫长岁月。
所以我采取的策略是尽量不评价好坏,而是问他敲得尽不尽兴,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不是很开心?
我真的不想孩子被那些所谓“好孩子”的人设绊住,为此苦苦经营。
让孩子卸下“好孩子”的偶像包袱,才能让他们做自己,早日找到真正滋养自己生命的东西。
包妈碎碎念
今天这篇实在是自己突如其来的小感悟,也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孩子。
但我一直坚信一件事:
对孩子最好的爱,绝对不是让他们活成大人想要的样子。
每次看新闻都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过得太卷太累了,微博上那些孩子恨不得从高考选志愿的那一刻就开始规划未来的职业道路,生怕走错一步,就离世俗的成功范本越来越远。
可这些“标准化”的成功范本,真的是孩子想要的?还是孩子为了得到周遭的认可?我想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就希望我的孩子明白,你不用事事出类拔萃,妈妈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支持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累了也不用强撑,到妈妈怀里躲一躲。